绿富同兴库布其农牧民有了新身份
砥砺治沙30年,库布其10.2万农牧民成为了治沙防沙的中坚力量;
他们掌握实用技术,成为了治沙土专家、科技二传手;
他们南征北战,见证、参与了“死亡之海”变身“希望之海”……
曾经的困苦到今天的幸福,让农牧民的笑容更加灿烂。
“沙地业主、产业股东、旅游小老板、民工联队队长、产业工人、生态工人、新式农牧民……”孟克达来是刀图嘎查大刀图柴登人,细数着自己的多重身份,很是得意。
“大刀图柴登”蒙语意为“一片绿草地的周围是大沙漠”。而上世纪末,这片沙漠让大刀图柴登的生态恶化到人类不宜生存的地步。
2006年,大刀图柴登牧民们搬进了道图嘎查亿利新村,移居到七星湖。他们有了选择,有了新生活。有人从事养殖业,但从放养改为圈养;有人从事旅游服务,开办牧家乐;也有人承包种树,用新技术治沙。
30年前,位于黄河“几”字型内侧顶部的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面积1.86万余平方公里,庞大的身躯像一条黄色巨龙横卧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在沙漠腹地,更是寸草不生、荒无人烟、风蚀沙埋,被喻为“生命禁区”“死亡之海”。
库布其“绿海”作证。30年来,政府、治沙龙头企业亿利、社会组织、农牧民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创造了沙漠变绿洲的世界奇迹。从“沙进人退”到“人沙对峙”再到“人进沙退”,综合治理区面积910万亩,占到库布其沙漠面积的三分之一,创造了5000多亿元生态财富,使10.2万沙区农牧民受益。铸就了不朽的“守望相助、百折不挠、科学创新、绿富同兴”的“库布其精神”。
砥砺治沙30年,库布其10.2万农牧民成为了治沙防沙的中坚力量;他们掌握实用技术,成为了治沙土专家、科技二传手;他们南征北战,见证、参与了“死亡之海”变身“希望之海”……曾经的困苦到今天的幸福,让农牧民的笑容更加灿烂。
种树能活,就是骄傲
“我种的树肯定能活,我有这个信心。”世代居住在杭锦淖尔村的高毛虎,一说起种树,顿时从腼腆变得自信满满,种树18年,让他黢黑的外表比实际年龄显的要老些。
2000年以前,高毛虎一家四口守着20亩盐碱地,日子紧巴巴,他只好四处打零工、颠沛流离。
事情有了转机。“2000年,我加入亿利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队伍。我种的树规格符合要求,成活率高。”高毛虎一步一步成为治沙能手。
“2004年,亿利集团鼓励有能力的农民工牵头组建治沙民工联队,承包生态种植工程。”高毛虎觉得机会来了,组建民工联队后,高毛虎和妻子把队伍分成两个小队,严格按照标准和要求,提前选购优质种苗、研究地块、优化工序,做到全天候种植、浇水、管护。他的工程总是名列前茅。
“让我激动的是,我们民工联队参与了亿利集团‘微创’种植技术实验和研发全过程。这项技术——‘牛’,不仅降低了治沙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植树的效率和成活率。”这让高毛虎更加有底气了。
截至2018年,高毛虎在库布其沙漠累计承包种植工程近10万亩。怀揣成熟的治沙经验和技术,他带着队伍,先后去河北、西藏等沙漠承包种植。高毛虎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百万元户”“优秀民工联队队长”。
2017年,高毛虎被聘为杭锦淖尔村名誉村主任。他和大家商议利用村集体的60多亩盐碱地,建设甘草育苗基地,组建了杭锦淖尔首支民工联队,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
库布其沙漠广大农牧民既是沙漠治理最广泛的参与者、最坚定的支持者,更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数据显示,仅亿利集团就组建了232支亿利民工联队,5820人成为生态建设工人,党的十八大以来,直接脱贫3.6万人。
“风口”讨生活不再难
〉 杭锦淖尔亿利新村
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地处库布其沙漠南缘,村里曾只有一棵树,因而又名“一苗树壕”。
在沙漠“风口”讨生活有多难?高林树老人说:“一刮风,天地昏黄一片,家家户户连院墙都没有,只为减少流沙堆积。沙进人退,全村只剩不到一百户人家。”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在村支书周玉小和高林树等人的带领下,官井村从种植沙漠“锁边林”开始,打响了护村保卫战。
从一棵树到一万亩,从一个人到全村,官井村凝聚了一代人的青春和心血。曾经的“一苗树壕”,林地面积已达19.2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