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视域下“东巴跳”技艺传承者的角色冲突与
时下,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社会生活方式,与此同时,旅游也成为研究现代性(或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领域[1]。在现代旅游的市场经济中,民族传统技艺作为最具吸引游客的地域文化之一,被搬上舞台,被资本化运作,为此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传承者往往需要履行多种角色扮演。由于场域、语境、地位、权利等变化,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传承者被置于不同角色期待的冲突之中,即自我角色内冲突、主体与客体的角色间冲突。在旅游与区域内技艺文化的融合、发展现实中,如果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传承者角色冲突得不到有效的管控,那么角色间关系势必会影响区域内技艺文化的传承与旅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传承者的角色调适也就成为必要。笔者选取丽江纳西族“东巴跳”为微观研究场域,以“东巴跳”技艺传承人的表演为载体,从“东巴跳”技艺传承人与游客间的互动为出发点,探寻技艺传承人在旅游情景中的角色冲突与调适。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丽江属云南省西北高原的一个地级市。1997年丽江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10年7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5A级景区[2];2012年获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2]。“东巴跳”表演在丽江旅游中随处可见,最具有代表性的场域是丽江古城的四方街。
笔者主要采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以及民族志、田野调查4种研究方法,并基于2006年9月—2016年10月的田野调查、深度访谈以及民族志的资料收集与分析展开研究。在民族志作业中首先主要了解纳西族“东巴跳”的文本及其文化内涵。文本主要查阅了纳西族古籍《东巴经》及《东巴古文献》等。在田野调查中观看、记录了丽江四方街及丽江涑河古镇20场次的“东巴跳”。深度访谈了2位“东巴跳”技艺传承人、1位研究纳西族文化的专家。在田野调查、深度访谈的作业中有针对性地了解(1)“东巴跳”技艺传承者在旅游语境中传承物质空间转化带来的冲突;(2)传承者与游客间的冲突。
2 “东巴跳”技艺传承者的角色冲突
2.1 神圣与旅游的融合:旅游语境中传承物质空间转化导致的角色内冲突
纳西族“东巴跳”总共有三百多套动作,也叫作三百六十跳。其中包括大神、神灵坐骑、动物、护法神等几大类舞蹈。“东巴跳”是开丧、超度、祭风、祭什罗、祭拉姆、祭胜利者、祭工匠、求寿、解秽等东巴仪式中的重要内容。传承地点相对固定,“东巴跳”在形体动作和场地设置上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且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如:纳西族“东巴跳”技艺拥有者表演祭自然神时,原始的祭祀地点在玉龙雪山山脚的玉水寨,时间固定,参与人只能是纳西族族群成员,其蕴意是为了祈祷风调雨顺,为族群带来生产丰收。从其物质传承空间看,它是一种固有文化形态。但近几十年随着旅游的介入,这种固定仪式有所改变。为了能更好地吸引游客,让游客体验纳西族浓郁的民族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1999年在丽江地区旅游管理委员会的推动下,以四方街为场域,纳西族原生态歌曲和纳西族“东巴跳”为主要内容的纳西族文化登上了商业表演的舞台,与此同时“东巴跳”技艺传承人也登上了商业表演的舞台。表演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游客,制造一个好客、善良、具有神秘文化的纳西族形象,为此商家借助戏剧化的舞台形式,将“东巴跳”技艺传承者、民族服饰、建筑、自然景观、歌舞、宗教器物等具有纳西族文化语境的物质背景集中安置在同一空间。如:在表演祭自然神时,通常将图画式的玉龙雪山作为祭祀背景,将塑料造的草、树放置在不同空间充当景物陪衬,允许所有人参加到祭祀的表演中,每隔几天就表演一次,其文化蕴意表现出的是为在场所有人祈祷来年丰衣足食,目的在于为游客提供一次文化狂欢的体验盛宴。物质空间的转化是为了方便游客了解、参与、体验纳西族“东巴跳”而设计。商家使用纳西族具有典型特征的物质符号与文化符号设计表演空间,将游客置于一个真实的纳西族“东巴跳”环境之中,并试图通过“东巴跳”技艺传承者的表演将民族文化符号的意义表征出来。表演时间、地点及文化蕴意的改变进一步说明了纳西族“东巴跳”的表演性质,即为了游客提供民族文化体验。纳西族“东巴跳”在旅游价值化的进程中,神圣与旅游的融合,使其物质空间的意义或形式发生了巨大转化。这种转化虽然使得纳西族“东巴跳”文化语境得到快速的整合,继而形成一种流动的文化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快速地满足了游客了解“东巴跳”文化背景的预期,但表演时间、地点、器物等物质空间的转变无疑消减了纳西族族群及技艺传承者对“东巴跳”文化传承的预期,由此使得技艺传承者经常体验到物质文化的紊乱,导致严重的角色内冲突。因为一方面要从旅游中获取经济效益,使其文化物质场域在展演中得到快速整合[3];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文化物质场域的神圣性得到保护。由此固化物质文化形态与流动物质文化形态在传承者内部造成了角色内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