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视角下的东北大花布艺术设计研究
东北大花布是受外来影响并经本土化改良后的产物,红和绿、蓝和紫、龙和凤、牡丹和芍药等鲜艳色彩与丰富图案的搭配,使许多人记忆深刻。在现代人眼中,东北大花布是民间劳动艺术品,但对于当时的人们却是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在过去人们的生活中,无论是服饰还是家居用品都与大花布联系密切,它美化了人们的居住环境,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承载着人们对于吉祥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希冀,如今东北大花布的使用价值已经弱化,但其文化价值不断凸显。生活中我们对于东北大花布的印象似乎越来越少,但其文化底蕴不会因时代变迁而褪色流逝。
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引导下,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推广地域旅游文化、支持地域文创产品开发[1]。同年,《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正式启动,这就意味着东北地区开始了新的建设任务,东北地区的旅游经济虽得到重视发展,但依然与发达省份有些距离。因此,开发具有文化性、创意性的产品,并打造其相关品牌势在必行。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也在不断改变,传统文化逐渐被遗忘,传统大花布也开始慢慢消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因此,传承和发扬东北大花布这一中华传统的宝贵文化,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东北大花布艺术设计开发,不仅可以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提高大众对传统东北大花布吉祥文化的认知度。而且在旅游产品设计中对东北大花布文化的相关寓意、图案、特征进行创新性应用,能够更好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增强国家凝聚力。通过创新使东北大花布地区旅游室内设计与文创产品设计同时满足功能性与审美性需求,并强调其寓意文化,提高商品附加值,也能较好地满足大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而促进东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1 东北大花布艺术的文化特征
东北大花布是“生产者的艺术”,它展示出直接、热情的人性意识,自然、完整的审美追求,勤劳、智慧的生活态度。东北大花布的纹样题材虽来自于人们的生活环境当中,但却不只是对大自然事物外部形态的复制,而是对生命的珍视,对民俗文化的视觉表现。其艺术表现主要体现在文化性、地域性、时代感和乡土气[2]。
1.1 文化性
传统文化虽看似来源于过去,但却被现下所传承、实践与重构[3],东北大花布以其鲜艳的色彩,独特的搭配,寓意深刻的纹样,极具文化感染力,已然成为一种独特的传统符号,焕发出璀璨的光芒。比如最经典的凤凰牡丹图案就寓意欢乐吉祥,幸福美满,体现着中国人的传统幸福观。大花布常用在传统的婚俗中,常见的题材多为夫妻恩爱和多子多福,表达方式隐喻含蓄,通常表现为自然事物的谐音或特征。如石榴即为多子多福,凤戏牡丹、游龙戏凤、鸾鸯戏水等则象征夫妻恩爱[4]。
1.2 地域性
东北大花布是极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最初是由上海华东纺管局设计室设计的,广泛用于被面的大花图案,不知从何时开始,大花布前面加上了东北俩字,更成了东北的一个代名词——“东北大花布”。可能是东北应用得比较广,传播比较好的缘故。另外,热闹喜庆的色彩之所以在东北农村经久不衰,可能和农村相对较平淡乏味的生活生产模式有关,也可能与东北寒冷的气候有关系,浓艳的大花布被面确实能给冰天雪地的单调添上一笔靓丽的色彩。
表1 东北大花布的色彩象征?
■图1 红色底的明度和纯度
■图2 奥斯特瓦德色彩体系
■图3 东北大花布主要配色在色相环中的位置
1.3 时代感
东北大花布无疑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带着特殊时代审美风尚。“大红大绿”的效果、高饱和的纯色拼接都受当时印染技术影响。当时的印染技术为防拔染技术,这种技术只能够使用四五种套色,这就直接影响到我们所看到的布料色彩较为单一。另外,特定的题材内容,如文革时期花布,印着花朵和丰收的粮食,大花与大串联、飞机火车、大花与工农业建设、凤凰牡丹等,也反映了抗战前后当时社会的政治需要和民生需要。
1.4 乡土气
东北大花布的纹样构成几乎都建立在对生活本身的阐释上,这些纹样描绘出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呈现给我们的图案则是染织者朴素的审美直觉的反映[4]。如“百鸟朝凤”“农家乐”“鸳鸯戏水”“孔雀牡丹”等都是实实在在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内容,承载了人们朴实的美好愿望。而如今,这些设计却被人称为土气。这也是因为其色彩饱和度高且拼接时缺少晕染过渡,显得不够含蓄,比较具有野性、原始的情感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