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摄影研究述评与展望
引言
达·芬奇曾明确表达了视觉中心性的观点,认为“距离感官最近的感觉反应最迅速,这就是视觉,所有感觉的首领”[1]。1839年,世界第一台照相机诞生,摄影技术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观看方式,将日常生活中转瞬即逝的时刻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1900 年,柯达公司售价仅1 美元的布朗尼(Brownie)相机上市,是摄影大众化的里程碑产品,标志着摄影主体逐步实现从专业摄影师向大众业余摄影爱好者的转变,摄影作为现代文化的视觉媒介得以广泛普及。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和移动网络的大力发展,照片从“私人空间”转向“公共空间”,成为摄影者自我叙事表达和人际交往的有效方式。在当下这个“图像时代”(又被称为“读图时代”),与摄影或图像相关的话题自然会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一张图片胜过千言万语[2]。一方面,人们倾向于拍摄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熟悉事物;另一方面,他们也追求奇怪、有趣、具有异国情调的陌生景象[3]。旅游活动为人们追求陌生事物提供了契机,旅游者通过镜头观看和拍摄目的地的典型特征和奇异景象。因此,学者认为,旅游体验为视觉性质[4-5],照相机是现代旅游者的“身份徽章”[6],游客通过镜头积累照片[4]。由此可见,摄影不仅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现代旅游者的常见行为之一[7]。基于此,旅游摄影这一新兴话题,率先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浓厚兴趣。1979 年,人类学家Chalfen 的文章《摄影在旅游中的角色:一些尚未揭示的关系》(Photography’s role in tourism: some unexplored relationships)开启了西方学界对旅游图像研究的大门[6]。此后该话题引起了国外学者(如Albers 和James[8-9]、Urry[4]、Scarles[10-12]等)的热烈讨论,并形成了一批建设性的成果。国内学者刘丹萍详细梳理了西方学者在旅游者摄影心理及行为[7]、东道主对摄影的态度[13]、旅游凝视[14]等方面的重要研究结论,并倡导国内展开对旅游视觉的研究。总体来看,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对旅游摄影的关注度明显不够,不仅研究文献寥寥无几,对该领域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梳理的文献也极为鲜见。为此,本文拟对国内外旅游摄影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以期为深入探索旅游摄影这一议题提供重要参考。
1 数据搜集及研究方法
1.1 数据搜集
为全面掌握国内外旅游摄影研究现状,本文通过以下3 个渠道搜集文献。其一,通过中国知网()搜集中文文献,采用“高级检索”方式,以“旅游照片”“旅游摄影”“旅游拍照”“旅游图片”“旅游自拍”“游客拍照”等为主题,限定“CSSCI”和“核心期刊”为文献来源,并逐一阅读,剔除会议论文、书评、报道性和说明性等与研究主题不相关的论文。其二,通过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和Science Direct 数据库搜集英文文献,均采用“高级检索”方式,分别以主题字段和篇名、主题或关键词包含“travel photo”“tourist photograph”“tourism photo”“tourism photograph”“tourism photography”“tourist photo”“tourist pictures”“tourist selfies”等为检索条件,并逐篇阅读筛选,剔除书评、会议论文及与本研究主题不相关的文献等。其三,为防止文献遗漏,还通过阅读搜集到的文献,提取文献中涉及与该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以此进行文献补充。文献搜集截止时间为2019 年9 月10 日①有两篇文献的正式出版时间为2020年,2019年已有网络优先版,本研究也将其纳入分析范围。。
以上3个路径共搜集到29篇中文文献和282篇英文文献(图1)。其中,检索到的最早的中文文献和英文文献分别发表于2000 年和1979 年。从图1可见,1979—2004 年,国内外旅游摄影研究数量不多且增长不大,2005 年以后,西方学者对旅游摄影的关注度开始增加,且在2010 年后快速增长,2018年达到39篇。与之相比,国内学者对旅游摄影的关注度较低,绝大部分年份的文献数量为0,且最高仅为7篇(2018年)。
1.2 研究方法
综合而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读法和数据分析法两种。文献研读法是传统文献分析方法,通过对搜集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归纳与总结,形成最终结论。数据分析法通常借鉴信息可视化分析工具(如Citespace、Refviz、HistCite)对学科知识领域进行总结。本研究采取传统文献研读方法,其操作方法为:对搜集的旅游摄影相关文献进行逐篇阅读、了解每篇文献的主要内容、核心结论与理论基础,并提炼出旅游摄影研究的子领域;其次,筛选旅游摄影相关高被引文献并重点阅读,从研究内容和理论进展两个角度进行详细回溯、梳理和总结,并进行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