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摄影
    主页 > 综合新闻 >

【旅游摄影】井冈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27年9月9日,受中共中央的指派,毛泽东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前往长沙,在湘赣边界领导著名的秋收起义。起义受挫后,参加起义的各路红军于9月19日到达湖南浏阳文家市。

当天晚上,前敌委员会召开会议。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会议改变了攻打长沙的计划,决定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转移,在那里继续与敌人开展斗争。

9月29日,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永新县三湾村时已不足千人,而且官多兵少,部队思想混乱,组织纪律性差。当天晚上,毛泽东召开了前敌委员会,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

这就是史上著名的“三湾改编”。

10月3日,在毛泽东的率领下,参加秋收起义的部队开始向井冈山进发。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转战,行程四千多里,终于将红旗插上了井冈山。

后来,毛泽东顺利收编了袁文才、王佐两股农民武装,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在绵延千里的井冈山茨坪落下了脚,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28日,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一支以朱德为军长、毛泽东为党代表和前委书记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在井冈山打出了自己的旗号,不久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在井冈山站稳脚的红军,被蒋介石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并于1928年8月结集重兵在黄洋界对朱毛红军进行疯狂围剿。

当时,黄洋界上留守的红军不足一个营,井冈山根据地面临第一次大危机。8月30日下午,红军在黄洋界以仅有的一门迫击炮对敌人进行反击。据说,当时只有三发炮弹,前两发都因受潮而没有打响,庆幸的是最后一发炮弹终于在敌群中炸开了。参与围剿的敌人误以为是红军主力已经回山,慌忙逃走了。

正是黄洋界这唯一的一声炮响,挽救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

9月8日,朱毛率红四军主力回到井冈山。听说黄洋界保卫战取得了成功,毛泽东兴奋异常,当时就作了一首名为《西江月 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1929年初,朱毛率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转战大江南北,到了瑞金,到了延安,到 了西柏坡,到了北京。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的革命火种撒遍了整个神州大地,燃起了革命胜利的熊熊大火。

正因为如此,今天的人们提起井冈山时,总有一种最虔诚、最深厚的膜拜之情。

有人说井冈山是思想之山,因为它首先践行了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当时的井冈山民谣称,“千恩万谢毛委员,工农革命掌政权;穷人翻身做主人,革命到底心不变”。彭德怀同志在1928年2月也写诗称赞:惟有润之工农军,跃上井冈旗帜新。

有人说井冈山是创新之山,因为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后,在全党提出了工作中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指导思想。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新的指导思想,是一种伟大的创新。后来,党中央把这个新的指导思想明确为:从农村保卫城市,最后夺取城市。

有人说井冈山是胜利之山,因为它是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1928年秋,毛泽东在井冈山写下著名的《西江月 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对于井冈山在中国革命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朱德同志给予了高度评价,“井冈山的斗争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2018年6月16日,在支部书记蒋必虎的带领下,公司支委班子成员及部分党员代表来到仰慕已久的革命圣地井冈山。

在景园酒店门口,我们看到了一群身着红军服装的人。后来得知,他们是来井冈山学习的学员。

红色,是井冈山的主色调。在这里,无论是游客还是学员都喜欢把自己装扮成红军的模样。走在大街上,彼此见了都会心一笑。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瞻仰目标,走到一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