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摄影
    主页 > 期刊导读 >

四川方山旅游区水土保持模式探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发展的形势愈发良好,方山地貌区的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发展态势日趋旺盛,但是水土流失问题也日益严重。发育于产状水平或平缓岩层分布的地区,受到强烈的切制后,顶部覆有坚硬的岩层时,就会形成形若桌状的方山,具有“顶平,坡陡、麓缓”的特性。受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气候等影响,四川东北方山区顶部水资源来源丰富,但是“留不住”水。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夏季暴雨集中,水资源流失快;“冬旱”、“春旱”和夏季的“伏旱”交替,水资源缺乏。

20世纪90年代有一些针对旅游地生态环境的讨论,其中一部分提到了山地旅游区的水土流失、水资源缺乏问题,但是缺少针对性、系统性的研究。宋秀杰等指出旅游设施和旅游活动破坏植被,土壤板结,增加地表径流,导致了较严重的水土流失[1]。1994年,丁祖荣较系统的从农业耕作、土壤、地形地貌、气候和索道工程建设等方面分析了景区内水土流失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2]。梁明英阐述了泰山在丰水、枯水期水资源对人民生活生产、旅游活动的影响,并提出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包括一些拦蓄工程建设、水环境监测和保护工作,改善供水条件后,促进旅游业发展[3]。王贵征提出将水土保持与旅游业相结合,在山区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梯、坝、滩、林、果、草6大水保措施并施,形成河流、梯田、鱼鳞坑、水库、森林的景观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4]。为协调旅游景区水土资源流失的问题,探讨了不同水土保持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功能[5]。

方山地貌区的水土保持治理,在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同时,应着重考虑到特殊的“Ω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国家政策,综合考虑,提供解决措施。

1 研究区域概况

四川省东北部的方山分布非常密集和典型,南充市的营山县、仪陇县、阆中县北部,广元市苍溪县东北部、旺苍县南部,巴中市南江县南部、平昌县东部、达州市通川县北部等,都是方山地貌的典型发育区。由于方山顶部平坦,视野开阔的特性,有较大的旅游价值和科普科研价值,是目前地质公园开发、乡村旅游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区域。其覆盖面积广,涉及的农业人口多,且地处较偏远山区,生产方式单一,群众生活困难,这些区域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区。在国家“乡村旅游”、“全域旅游、“旅游扶贫”、“精准扶贫”等政策的支持下,建立或批准了四川营山黑马山地质公园,四川通川千口岭地质公园、四川平昌三十二梁旅游区、四川省泸州市方山风景区、广元旺苍黄茶种植基地、营山明德茶园种植基地、营山孔雀乡鸡冠花种植基地,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但是,方山顶部水资源缺乏、水土流失严重制约着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和旅游开发,加之山区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治理难度大。本身脆弱的环境,加上不当的旅游开发活动,加剧了水土资源的流失,使得粮食、经济作物的产量低,进一步减少了当地农户的收入。

2 水土保持措施的景观化

旅游区水土保持措施需注重与环境相协调,具有景观化的特征[6-78]。沟、渠、塘、湖等工程措施应与生态、景观、环境保护相结合,使景观、生态与水土保持相得益彰,形成一个良好的景观生态休闲区[9]。根据工程的自然环境和景观特点,将水资源与景观建设密切结合,设置不同的景观地带,实施相应的水保设施[10]。水土资源的保持应该与生态旅游相结合[11-13],针对旅游资源较丰富、存在水土流失的地区,结合点、线、面的整治方式,将旅游开发与水土保持建设相结合,达到美化环境、保持水源的目的[14]。

在当代乡村旅游和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从“农旅水”相结合的角度来提出适宜于方山区水资源保护措施,促进旅游区的水资源保持措施与旅游景观协调发展,设计上尽量景观化、生态化。以治理水资源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创新提出适宜于方山旅游区的“农旅水”结合型水资源保持模式,并依据该模式布置一系列水体景观工程措施、林草景观措施和农业景观措施,3大措施的景观化,促进农业产业生产、景区建设、旅游活动的协同发展。以达州千口岭地质公园为例,根据千口岭村沿道路延伸的条带状分布格局和沿主道路左右对称的地形条件,确立了“廊道+斑块”的基本治理格局,建立“水资源保护措施+农业产业+旅游”的治理模式。以千口村主干道